近日,一个新机构的设立成为舆论焦点——民营经济发展局。
“组织拟订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与民营企业的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协调解决民营经济发展重大问题等”,这是该局的职能定位。
为了服务民营企业,专门单设机构,仅就这一动作本身,就凸显了国家对民营企业的重视,对民营企业家的尊重。
(一)
“实际上,在国家层面上是缺少一个这样的机构,从发展的角度而不是管理的角度,思考民营经济的问题。”
此前,国内和民营企业打交道的主要是全国工商联,其被形象称为“民营企业的娘家人”。但全国工商联主要起到沟通协调作用,要真正支持民营企业,还有赖别的部委。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表示,国家发改委内设民营经济发展局以后,从组织体系上给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保障,能够更好解决民营企业遇到的一些困难。
好事办好,需要合力。民营经济发展涵盖事项庞杂,从金融、财税到环保、各类行政许可,涉及我国整体经济社会运行的多个领域、多个方面。一段时间以来,着眼于此的各种支持政策不少,但在落实中往往需要多部门、跨部门联合推进,政策打架或工作步调不一致等情况不时出现。
“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容易导致经营主体发展预期不稳定。摸不准政策的脉,或看上去是“利好”走着走着就成了“利空”,都不利于经营主体形成长远的发展信心。
从这个意义上说,民营经济发展局的设立,既是出于“制度形成合力才奏效”的理论考量,本身也彰显着强烈的问题导向。从组织建制层面完善治理结构,打通政策对接步骤和相应配套,常态化地、面对面地了解企业面临的具体问题和真实困难,充分传达中央关于民营经济的精神,都可以让“阳光雨露”更好惠泽万千经营主体。
(二)
市场经济、现代经济,很大程度是预期经济。
所谓预期,从经济学意义上讲,是指人们对某一经济变量未来变动趋势所做的预测和估计,是人的一种心理行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学家菲利普斯在一篇讨论恶性通货膨胀的文章中,首次提出了“适应性预期”的概念,即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是基于过去经验做出的,并不断对预期与现实的误差进行调整矫正。
随着研究深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卢卡斯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理性预期”,强调预期是前瞻性的,是基于所有时时更新的信息形成的合理预期。这一概念对于整个经济学研究和宏观政策制定都产生了革命性影响。
学界的一系列研究表明,良好的预期,是市场主体投融资决策、扩大生产等全部经济活动的核心标的,是经济平稳健康运行的基石。如果经营主体缺乏稳定的预期与信心,就不会考虑长期资本支出和扩大再生产,更不用说搞长期创新研发。
其中,民营企业作为在市场中自主决策、自由竞争、自负盈亏的经济主体,具有突出的灵活性、创新性和竞争性,对风险的感知也更为敏感。一旦出现“风吹草动”,利润预期收窄,企业投资意愿就会出现萎缩,这也是经济学家反复提醒的“资产负债表收缩”。
千方百计稳定预期,引导经营主体对国家发展大势、经济景气循环形成合理预期,至关重要。
(三)
最大限度赋予民营经济发展以确定性,稳定广大经营主体预期,始终是党和国家重要的政策方向。
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到“重要组成部分”;从“两个毫不动摇”,到“三个没有变”,几十年间,民营经济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与法律地位不断得以明确和重视,民营经济、民营企业的重要性不断得到提升。
2005年,国务院发布“非公经济36条”。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主题的中央政府文件,被外界看作是民营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将尊重和保护企业家的重要性提到新高度。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从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多层面力挺民营经济。
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立足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鲜明提出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
……
可以说,党和国家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大政方针是一以贯之的,原则立场是旗帜鲜明的,关切民营企业遭遇的各种难点痛点,就是希望民营经济能踏踏实实安心发展。
(四)
今年上半年,民间投资下降0.2%;前5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下降18.8%,私营企业更是下降21.3%。
总体来看,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恢复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期,结构性问题、周期性矛盾交织叠加,不少企业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难。现实经营压力和相对低迷态势下,不少民营企业家的预期仍然较弱。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张军扩一针见血指出:“现在民营企业面临的问题,实际上不是政策框架存在什么重大漏洞,而是一些隐形的障碍。”这种隐形“玻璃门”“弹簧门”是民营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最大不公平,也在无形中拉低着它们对于政策效果的预期。
更要看到,落实梗阻之外,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一致性,对稳定民企预期也具有重要作用。
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近期完成的一项企业成本大型调研活动中,对全国17000多家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企业当前反映最为强烈的成本压力,除可见的要素成本以外,更多集中于各种不确定性带来的隐性成本,这种成本是一种“不可预期成本”,主要源于企业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舆论场上,“私营经济离场论”“新公私合营论”等否定民营经济的荒谬论调不时抬头,也在无形中加重了企业的思想负担。
媒体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多地调研显示,不折腾是企业家的共同心声。经常和民营企业家打交道、聊一聊,就能发现,他们虽身处大江南北、各行各业,但有几点普遍的心态与诉求——“我们不怕竞争,就怕没有公平的竞争环境”“我们无需法外开恩,最可靠的、最根本的保障,就是法治的保障。”
(五)
“制度是启动效率的关键,制度创新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根据制度经济学观点,稳定预期,关键要靠稳定的制度供给。
由此审视民营经济发展局的设立,既有利于及时回应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创造更有利的发展环境,同时这一举措本身就是一个强烈的确定性信号,对于提振民营企业信心将会起到明显作用。
但业内学者也指出,稳定民企预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尤其要避免搞“运动式”地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而是一定要按照市场化和法治化的规律,真正把好政策落实到位。具体而言——
法治保障上,驰而不息破除隐性壁垒、实现平等对待、稳定政策环境,确保各类企业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让不同规模的经营主体,都能安心经营、放心投资、专心创业,这是民营企业的核心需求,也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宏观政策上,全力确保政策执行的稳定性、连续性和一致性,避免政策大起大落扰乱预期,特别是在政府管控标准、财政资金投入、税费政策优惠等方面保持稳定,要让广大民营企业敢于作出战略性和长期性的决策安排。
营商环境,持续推动“放管服”改革,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健全民营企业与政府的沟通反馈机制,完善投诉处理机制,提高行政权力运行的透明度。
“行胜于言,质胜于华。”
稳预期、提信心,要靠科学有效的顶层设计、制度设计、政策设计,以制度层面的可预见性提升市场、社会面对未来的确定性。同时,更靠务实、高效、有力、不打折扣的落实,来彰显出系统观念、守正创新,实现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六)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截至5月底,中国登记在册的个体工商户超过1.18亿户,民营企业超过5000万户,占企业总量的92%以上。大大小小的经营主体,如毛细血管遍布神州大地,汇聚起中国发展的强劲动能。
民营经济撑起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对此,业界一直有“56789”的说法,即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
从“0”到“56789”的发展奇迹,展现了中国经济的强大潜能,彰显了民营经济“有阳光就灿烂”的旺盛生命力。
以专职机构设立为抓手,推动扶持民营经济的重大举措早落地真见效,让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轻装上阵,相信“5000万”朵浪花一定能活力充盈、澎湃向前。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网络110报警服务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中华儿女河北资讯 - 记录时代、传递价值
地址:石家庄市师范街75号省委综合楼